皇子住的地方。
王珪正在為李泰講述《呂氏春秋》中的一段話。
竭澤而漁,豈不獲得,而明年無魚;焚藪而田,豈不獲得,而明年無獸。
王珪念了完這句話,接著說道:這句話出自《呂氏春秋.孝行覽》中的《義賞》篇,講述的是春秋時期,城濮之戰(zhàn)之前,晉文公和大臣之間的對話。
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,在敵眾我寡的狀態(tài)下,問他的大臣如何迎敵致勝,其中有一個叫咎犯的大臣說出了使用驕兵之計,麻痹對方,誘敵深入……
但晉文公卻是不想這樣做,因為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的戰(zhàn)爭,是不會允許使用陰謀詭計的。
這是當時那個環(huán)境下的諸侯之間的共識,誰破壞,就會失去民心,成為諸侯王之間的笑話。
于是晉文公便詢問了另外一個心腹大臣雍季,雍季也不同意使用陰謀詭計,便說出了這段著名的話。
這段話的意思是,用把水排干的辦法捕魚,眼下自然是有收獲的,但明年就沒有魚了,你用把山林燒光的辦法來打獵,眼下是有收獲的,但明年就無獸可打了。
雍季勸解晉文公,說現(xiàn)在咱們使用了陰謀詭計戰(zhàn)勝了楚國,但這并非長久之計,都是兄弟之國,以后難道要和楚國斷交嗎
而天下人又會如何看待晉文公,用一次的詐騙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,這是不值得的。
但晉文公最后卻是選擇使用驕兵之計,麻痹了楚國大軍,誘敵深入,打敗了楚國。
最后晉文公賞賜了提出這個詭計的大臣,同時還以雙倍的賞賜,賞賜了反對使用計謀的雍季。
殿下,您來說說,晉文公為何要這樣做
李泰聽的很認真,其實他早就讀過這篇文章了,同時也了解當時的大環(huán)境。
老師,學生以為,晉文公當時他不得不采用陰謀詭計,因為一旦戰(zhàn)敗,他晉國就失去了利益,而重賞雍季,是因為雍季提出的這個意見,對于晉國長遠發(fā)展很好。
王珪滿意的點點頭。
接著李泰皺眉問道:老師,您提問題的方向不對
王珪:
哪里不對了
您應該問學生,這句話在當下有何借鑒作用,而不是晉文公為何那樣做,只要是個人,恐怕都會像晉文公那樣做
當時本不應該使用陰謀詭計的,而晉文公使用了,那就是破壞了規(guī)則,已經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和信譽,同時也失去了和楚國和好的機會。
他那樣做,只不過是為了穩(wěn)住雍季,穩(wěn)住朝中大臣而已……
王珪:
王珪聽著李泰的話,頓時眼前一亮,越王看待問題的深度又增加了,這個老師,他做不下去了。
恭賀越王殿下,您看待問題的深度,已經超過了許多同齡人。
李泰卻是不以為然,他覺得,他還不夠優(yōu)秀,老師這樣夸贊他,只會讓他變得平庸,失去前進的動力。
而他的這個老師,已經變了,變成了蜀王的狗腿子,失去了文人的風骨。
他替大唐日報撰寫文章,像瘋狗一般,四處咬人,與蜀王已經成為一丘之貉。
他在早上上學前,已經得知了消息,三哥那個老六,竟然是假死,現(xiàn)在活得好好的。
幸虧他目前還沒有出手,去招惹蜀王府和天上人間,要不然就出大事了。
三哥這個老六,真是服了他。
假死這等事情,他也能做的出來
既然三哥活著,而自己的老師王珪已經成為大唐日報的主編,那就是蜀王的人了。
他來教自己讀書
你瞧瞧,這都給自己上的什么課程,提的什么問題,明明就是想要自己平庸下去,漸漸地失去斗志。
哼!
這個老匹夫,肯定是三哥這個老六派來監(jiān)視自己的。